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RDPAC发布《以药物创新应对糖尿病的挑战》报告。报告显示,根据糖尿病联盟的统计,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达到1.1亿人,即十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相关疾病,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为世界第一,到2040年,中国仍将是世界上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斗争的第一大国。
根据IMS预测,至2018年,肿瘤类和糖尿病药物品将继续领跑全球药品市场,各自达到约1000亿美元和780亿美元的规模,糖尿病药物的复合增长率在发达国家市场及新兴市场分别为12~15%和10~13%左右,市场潜力巨大。
而国内市场,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预测,到2040年,中国糖尿病相关疾病的卫生总费用将会达到720亿美元,而2015年为510亿美元。降糖药物市场数据显示,2015年市场规模(按终端零售价计算)达到412.8亿元,同比增加6.7%。其中口服降糖药占据糖尿病用药市场份额的56.6%,市场规模达到233.6亿元;胰岛素占糖尿病用药市场份额的42.6%,市场规模达176亿元。
市场容量的扩大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展开在糖尿病药物领域的布局。跨国药企、本土企业均已经落子布局,口服降糖药走向集中化,胰岛素产品本土加快追赶,新型降糖药领域则正成为同台较量的主打区,虽然大战还未开始,但暗战已经此起彼伏。
口服降糖药进一步集中
口服降糖药以化学药为主,累计市场份额占到口服降糖药的93.5%,中成药以扶正剂为主,市场份额为6.5%。其中市场上口服降糖药畅销产品TOP10累计市场份额达89.9%,市场集中度颇高。
在口服降糖领域,双胍类算得上经典。二甲双胍因其在心血管方面的获益、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备受推崇。而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不仅具有降糖的作用,还可以被用来进行癌症预防和治疗,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等,去年年底FDA还批准了二甲双胍在抗衰老领域的研究,随着其新适应症逐渐发现,二甲双胍潜力颇大。数据显示,2015年二甲双胍的市场规模达到34.7亿元(按终端销售价计算),占据中国降糖药市场的14.8%,具体而言,百时美施贵宝作为原研厂家,其二甲双胍产品格华止因为肠胃反应较国产产品要少,且价格差距较小,在国内近60家生产企业中依然一骑绝尘,占据市场份额的44.2%,而国内企业比较分散,竞争力也不强。
相对于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的市场表现,大有进口替代的意思。目前国内仅有3家企业生产销售,原研为拜耳的拜糖平,国产的有华东医药的卡博平,四川宝光的阿卡波糖胶囊。阿卡波糖作为国内占有率第一的口服降糖药,仿制药厂家较少的原因在于阿卡波糖原料药来源受限,其次由于拜耳在华十余年的推广以及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让市场相对成熟,竞争格局比较稳定。就市场情况而言,由于医保控费推进导致拜耳在不少省份弃标,而华东医药以1/3的价格及独家中标促使卡博平近年来增长迅速,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从2005年的13%提升至2014年的21%,进口替代趋势明显。数据显示,2014年拜糖平样本亿元销售额5.67亿元,同比增长3.03%,呈放缓趋势,而卡博平样本医院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22.83%。
此外,与阿卡波糖降糖机制基本相同的伏格列波糖虽然肠道副作用更小,但由于生产工艺较阿卡波糖简单,所以近年来仿制厂家较多,市场格局十分分散,目前国内拥有制剂批文的厂家有17家,虽然呈现较高增长,但由于国内医生对阿卡波糖的高认可度,且价格差异不大,在短期内伏格列波糖很难撼动阿卡波糖霸主地位。
磺脲类药物则是跨国药企主导,其中第三代格列美脲基本为赛诺菲的亚莫利垄断,2008年时其市场占有率为46.61%,2013年则达到66.54%;而国产产品市场较为分散,包括江苏万邦、贵州天安、山东新华等诸多企业生产、销售。第二代格列齐特则为施维雅的达美康所占据,市场占有率达95%,格列吡嗪由辉瑞的瑞伊宁主导,市场占有率近90%。就目前而言,磺脲类药物发展较为成熟,各细分子领域增速趋于平缓。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奈类主要包括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两类,前者市场也以外资品牌为主,瑞格列奈以诺和诺德的诺和龙为主,2013年市场占有率为91.04%;那格列奈以诺华为主,市场占有率为94.29%。
噻唑烷二酮类则因为副作用时间频发影响销售。该类产品主要包括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前者原研为GSK,曾是全球畅销药物,2006年时销售额高达32亿美元,但自2007年FDA发出警告,认为该产品与某些心血管缺血性事件有关而销售一落千丈;后者原研为武田的艾可拓,在2011年FDA提示吡格列酮可能增加膀胱癌分先后,销售额增速明显放缓。目前国内市场略格列酮由太极主导,2014年销售额占比77.5%;吡格列酮则由武田、北京太洋、华东医药、江苏德源、四川宝光瓜分。